光明渔业“三个农业”大讨论活动取得实效
自“三个农业”大讨论开展以来,光明渔业多次召开动员会、推进会、研讨会,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李强书记调研白茅岭农场军天湖农场黄山茶林场的讲话精神,并以合理化建议为抓手,引导广大职工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共同谋划“三个农业”在光明渔业的落地生根。针对广大职工提出的意见建议,公司领导班子认真分析现状,深入研究问题,在思维碰撞与智慧激荡中形成了建设“科技渔业、精品渔业、品牌渔业”的研究课题和基本思路。
在科技渔业上,建设智慧渔业,打造淡水养殖管理新模式。
聚焦水产养殖业劳动力紧缺、用工年龄普遍偏大、机械化程度低等现实问题,着力提升数字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一是推进数字化建设。作为农场首家推广ERP种养殖一体化管理平台的企业,光明渔业已经基本形成覆盖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板块的信息采集体系。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搭建起相对完善的智能养殖软硬件平台,创建基于数据积累、智能计算生成的鱼类生长优化模型,为养殖人员提供科学的养殖建议,也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二是注重可视化呈现。水产养殖的痛点之一就是不可视,鱼养在水里,无法准确判断鱼群的生长状况、存塘情况等。搭建智慧渔业系统,帮助企业实现养殖资产的可视化、养殖数据的可视化、生产流程的可视化。三是提高自动化水平。在水质监测、自动增氧、泵房管理、进排水闸口管理等自动设备应用基础上,增加销售系统的搭建,全面提高自动化水平,改变持续了数十年的人工销售卖鱼方式,将塘口销售人员从繁重的记磅工作中解放出来,解决水产销售旺季作业现场多、资产管控不精准、登高作业不安全、人为因素干扰多等诸多问题。四是加强精准化管理。在现有智能料塔上关联相关鱼情监测系统,根据投喂现场鱼群数量自动调节投喂量和投喂时间,实现精准投喂;将空中无人机和无人船改进应用到施药过程中,提高施药的均匀度及作业效率,实现精准施药;实时监测水质理化参数,并关联增氧设备,实现精准增氧。通过一系列新型技术手段的应用,促使养殖生产技术管理措施更精细、更精准落实。五是探索机械化应用。探索机械捕捞分级设备在捕捞场景中的应用,在不伤鱼的前提下实现精准捕捞。
在精品渔业上,树立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特色高效生态渔业样板。
在此次大讨论中,光明渔业明确了保护和修复养殖水域环境既是政治任务也是发展要求,提出了“以生态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以优质、生态、安全为标准,全面提升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的“精品渔业”发展理念。一是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改进饲料原料配方和投饲方式,组合使用微生态剂制品,投喂中草药、核苷酸等免疫增强剂,探索科学用药、免疫预防等健康养殖技术,全面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二是探索新型养殖技术。改变投喂方式,引进蛋白虫浆生态养鱼法,并在部分养殖区小范围试验推广。在鮰鱼塘试验养殖过程中,将活体蛋白蠕虫和蛋白虫浆科学组合,直接投喂鱼、虾、蟹,替代20%的饲料,投饲全程不使用抗生素;探索流水槽养殖技术,研究高效节水模式,广泛展开调研学习,并组织专人开展跟踪试验,探究尾水处理的可行办法。三是开展绿色产品认证。对照绿色水产品的标准,逐项落实苗种、养殖、饲料、捕捞、运输、加工等各环节的技术要求,通过制定新标准的方式固化科学养殖新技术新模式,引领绿色生态养殖风向标。
在品牌渔业上,以上海为中心,深耕长三角,打造国内知名淡水水产品品牌。
继续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打造“光明渔业”品牌,提高自有产品附加值,实现品牌溢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重点开拓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市场,逐步打开全国市场,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一是强化区域市场布局。以上海为中心,把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人口基数大、市场消费能力强的地级市作为目标市场。发挥安全、足量、稳定供应的品牌优势,用2-3年的时间实现长三角目标区域品牌鱼销售全覆盖,在提升市场占有率、加快市场区域布局的同时,不断增强品牌露出,提高品牌知名度。二是加快渠道拓展。集中力量建设以电商平台、餐饮连锁、大型团膳加商超零售渠道为核心的“3+1”渠道拓展布局,全面提高品牌鱼的市场占有率。上海销售总部和两个销售分部实行区域管理,分别负责所在地区的水产品销售工作,全面打开华东市场。三是优化供应链建设。以市场需求和品牌定位为导向,聚焦鮰鱼、黑鱼、花鲢三个明星产品,保障公司主打产品的持续、稳定供应。依托八万亩自有资源优势以及长三角地区丰富的水域资源,为发展水产养殖产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从全国各地筛选优质的水产品生产基地,与有资质、有基地、有体量的优质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
通过“三个农业”大讨论的开展,光明渔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也更加坚定,全体干部职工将把大讨论活动激发出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未来渔业”的发展上来,为助力“超级农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阳)